光伏组件进阶之3年推演

最近光伏的行情不好,很多个股三季度报出来后走势都不好。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着眼于光伏行业的微观研究,注重个股历史财务数据,挖掘个股潜力,想挣到钱还是比较难的。这一年,可能中观的行业研究和挖掘更有效,更容易挣到钱。所以这篇着眼于组件行业竞争格局,尝试做未来3年推演。这个题目难度很大,更考验行业理解能力,力不从心是必然的。这一篇的目的是用个人理解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至于结论可能不那么重要。
一、组件产业链利润逻辑。

2020年作为平价元年,行业是有一些变化的。首先第一步希望是抓行业主要矛盾——利润逻辑,拆分框架和元素。
1.组件。
组件市场其实有几个变化:

组件价格在1.5元左右,价格下跌会明显增加需求。而之前组件价格下跌会带来厂家出货量差异,行业总需求变化不大。
五大四小集中招标结果显示,往往不是最低价中标,而是渠道资源契合度最优中标。渠道作用空前。
组件市场更趋分散。目前我国组件出口已经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

组件利润影响因素大致有:产品成本(上游供给)、产品单价(出口占比+市场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出货量(国内渠道+国外渠道)。
目前组件价格的最主要因素是上游和辅材成本。
平价之前,组件利润驱动的最主要因素是上游供给影响的产品成本。
平价之后,组件利润驱动最主要因素可能会向后两个因素转变。
2.电池片。
电池片的变化:
通威和爱旭的专业化运作和电池出口趋势可能让电池片产业成为一个独立市场。
电池片行业地位不断提高。路线之争亮点不断,头部组件厂不断加大对电池片投入。
电池片利润影响因素大致有:电池片制造成本+组件长最大接受度。
平价前后电池片的利润驱动最主要因素变化不大,仍然是绝对成本的降低。
3.硅片。
硅片的变化:
头部组件厂加大硅片布局
设备企业加大硅片布局
硅片利润影响因素大致有:硅料价格+电池厂和组件厂最大接受度。
硅片格局最分明,基本是隆基+其他

硅片价格对标对象由原来的多晶价格转变为中环制造成本,后期很可能变成由头部组件硅片成本+设备长硅片成本+中环制造成本糅合而成的成本。
硅片利润驱动的最主要因素可能转变为下游需求的博弈结果。
4.硅料
硅料的格局变化可能是最小的。
硅料利润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依旧是行业供给量+硅片厂接受度。
硅料供给影响最为直接,供过于求,价格下行,供不应求,价格上行。

可能有人会说简单说组件产业链的影响因素不就是供求成本吗?有必要搞这么复杂吗,但实际4大产业模块竞争格局不同,影响因素大小也是有所区别的。详细拆分可能让我们思路更清晰。
二、组件厂的快与慢

无论是硅料、硅片还是电池片,其实没有产品性能差异,只有价格差异。组件特殊一点,附加一部分品牌差异。国内光伏发展到现在有近20年时间了,其实大家应该感到诧异,因为光伏产业链一直由上游的半成品主导,而不是由直面终端的成品主导。在我的认知里,这种现象还是很少见的。做行业推演最先想到的不是哪个组件厂可以脱颖而出,而是组件厂有没有可能起到主导作用,有的话什么条件下可能会主导。
其实组件厂也一直在努力改变局面,从头部组件厂的研发投入可见一斑。
从目前局面看,行业可能得出路大致有两条,我的理解是一条快的道路,一条慢的道路。
1.快。以原来的晶科和天合为例。策略是疯狂扩产组件产能,争取拿到组件份额,下游渠道增加行业话语权。
要达成主导的可能条件:
组件占有率达到30%或是35%以上
年净利润大于30亿以上(这个值只是个人粗略估计,个人认为要有利润额的要求)。

快的路线,不做硅片硅料,配套70%以下电池加组件。扩张速度快,轻资产,但对渠道要求高。同时还要产业链有其他利润项,如辅材、EPC和电站等。

2.慢。以晶澳为例。策略是均衡配置硅片+电池片+组件,机动配置电站和硅料。(垂直一体化后期很可能配置硅料)
慢法要达成主导的条件
组件占有率超过30%或是35%以上。
年净利润额超过50亿。(同上)
慢的路线均衡配置3-4模块,重资产,抗风险能力强,但对技术路线储备和判断要求很高。
3.快与慢之争。
快路线可能能够摆脱硅片的主导地位,但会陷入新的电池主导新局面。
慢路线是有可能摆脱上游主导作用的,但可能速度要慢。
快线法也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晶科今年有明显策略变化,隆基其实也有一些苗头。晶澳始终如一。

其实还有一个变量就是阿特斯路线,以下游电站开发运维为主导,组件为辅,下游电站市场容量足够容纳多家优秀企业。
4.一个想法
前一段时间有个想法。特变子公司新特能源当时市值是50亿左右,特变控股65%。如果晶澳收购30%新特股份会怎么样。为了简单思考,暂不考虑新特基本面,只简从产业链配套角度考虑。

收购30%新特股份,假设需资金20亿。新特目前硅料产能8万吨,大约一半的新产能硅料成本在4万以下,老产能5万左右。按照券商研报预测,新特2021年很可能净利润在20亿以上。那么控股新特带来的收益会超过建设新产线的收益。

无论是作为长期股东还是以类似控股方式实现硅料部分产能套期保值的作用。组件厂是有这样的可能性的。硅料是明显的周期行业,也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主导方式可能会更多元化。
三、3年推演
个人认为最近3年是垂直一体化组件企业最好的布局时期。原因:
1.硅料价格较高和玻璃相对产能短缺,会推高组件制造成本,加速二三线组件产能的退出。
2.垂直一体化龙头聚拢加快。
3.出口占比提升。行业出口占比可能接近75%,龙头出口占比可能会超过80%。

4.垂直一体化+份额提升+出口占比提升+融资成本降低,会使垂直一体化组件厂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净利率会不断提升。
综合来看,最近3年垂直一体化企业优势会不断扩大。目前垂直一体化企业包含隆基、晶科、晶澳。

看市场份额。今年这三家份额大致在45%左右,明年份额在55%以上(也有乐观给到60%以上的),2022年份额可能会超过65%。
看净利润增速,最近3年这三家组件部分增速会超过50%。
可能大家感兴趣的是谁会是第一,我不太关心,因为我心心念念的晶澳不会是第一,不过也不重要,不是吗?!

结语:第三段的具体推演部分有些太简单了,前面两块还有一定逻辑存在,第三块不想写太多个人拍脑门的东西。所以相对简单了就。如果有条件,做沙盘推演其实更有意思。个人觉得这其实是个很意思的思考过程。

来源:雪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